区生态环境分局2025年半年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时间:2025-09-15
字数:4383字
老文笔
复制下载

2025年上半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生态环境局的有力指导下,我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及*省、*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统筹推进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与发展服务,协同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近期,区政府专门召开半年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对我区上半年工作给予了肯定,并对下半年重点任务进行了全面部署。现将上半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2025年上半年主要工作成效

上半年,全区上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紧盯年度目标任务,压实责任、精准施策,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聚力攻坚,三大保卫战取得新进展

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实举措,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环境质量改善成果得到巩固和拓展。

1.蓝天保卫战成效持续巩固。全区环境空气质量稳步提升。根据监测数据,2025年1月至6月,我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5.1%,同比基本持平;PM2.5平均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6%;O3、SO2、NO2等其他主要污染物浓度均呈下降趋势,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5.4%,群众的蓝天幸福感显著增强。我们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深化工业源头治理。全面完成8家重点涉气工业企业的深度治理和提标改造工程,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约12%。对辖区内35家涉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开展三轮次全覆盖执法检查与帮扶指导,推动企业建立“一厂一策”的精细化管控方案。二是强化移动源污染管控。联合交通、公安等部门开展柴油货车路检路查专项行动,累计抽检各类车辆超过2000台次,对尾气超标车辆依法予以处罚并限期整改。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上半年新增新能源公交车30辆,建成公共充电桩80个。三是严控面源污染。建立“人防+技防”的扬尘污染立体化监管网络,利用无人机巡查、在线视频监控等手段,对52个在建工地实施动态监管,督促落实“六个百分百”防尘措施。加强对城区主次干道的机械化清扫和喷雾降尘作业频次,有效抑制道路扬尘。餐饮油烟治理方面,完成150家餐饮单位的油烟净化设施安装或升级工作。

2.碧水保卫战成果不断深化。全区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上半年,我区*河、*内港等4个国省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稳定保持100%,其中Ⅱ类水质断面占比提升至75%,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6.8%和9.2%。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库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达标率100%。我们重点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压实河湖长制责任。区、街道、社区三级河长累计巡河超过1500人次,通过“河长制”APP上报并解决各类涉水问题210余个,实现了从“有名”到“有实”的转变。二是系统推进水污染治理。加快补齐城镇污水管网短板,上半年共完成*路、*街等片区老旧污水管网改造15公里,实现雨污分流,有效提升了污水收集处理效能。*第二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0%,预计年底前通水调试。三是加强重点流域综合整治。针对*河及其支流,启动了总投资约5000万元的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通过实施清淤疏浚、岸线整治、生态修复等工程,流域水生态功能逐步恢复。同时,完成262个入河排污口的溯源与整治工作,整治完成率达99.6%,从源头上切断了污染源。四是强化农村水环境治理。稳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完成54个行政村的治理任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至50.9%,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3.净土保卫战部署稳妥推进。全区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上半年,全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未发生因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群体性事件。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4%以上。我们的工作重点包括。一是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预防。更新并发布了本年度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新增3家企业纳入监管范围,并督促全部15家重点单位完成年度土壤及地下水自行监测和隐患排查工作。二是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完成了*老工业区、*化工厂原址等3个地块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报告的专家评审工作,为地块的后续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三是推进耕地分类管理与修复。联合农业农村部门,在*街道和*镇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试点项目,推广低积累作物品种和土壤调理剂等技术,涉及面积约800亩,初步成效良好。四是提升固体废物管理水平。联合城管、住建等部门,开展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和倾倒的“清废行动”,检查企业40余家,未发现重大环境违法行为。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8%。

(二)标本兼治,突出环境问题整改见实效

我们始终将中央和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以钉钉子精神推动问题解决,确保整改成果经得起检验。根据《2025年*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方案》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我区迅速行动,针对督察组交办及反馈的共计32项具体问题,第一时间制定了《*区贯彻落实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该方案建立了详细的问题清单、任务清单、标准清单和责任清单,实行“一个问题、一套方案、一名领导、一抓到底”的“四个一”工作机制。截至2025年6月30日,全区已按期完成整改26项,完成率达到81.25%。其中,关于*工业园区部分企业废气无组织排放问题、*河沿岸生活污水直排问题等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硬骨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对于尚未完成整改的6项任务,主要涉及部分历史遗留问题和需要长期治理的工程项目。我们严格实行“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的销号制度。每一项未完成任务均已制定了详细到月的施工计划和进度安排表,明确了从分管区领导到具体承办单位的各级责任。区环委办每周调度进展,每月通报情况,对进度滞后的单位进行预警约谈。我们坚决杜绝“纸面整改”“虚假整改”,确保所有问题在规定时限内按时保质完成验收销号,坚决防止问题反弹回潮。

(三)创新驱动,环境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

我们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1.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发展。深化“放管服”改革,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和民生工程开辟环评审批“绿色通道”,审批时限在法定时限基础上平均压缩了60%以上。上半年,共为50余个项目提供了“一对一”的环保管家式服务,帮助企业从源头规避环境风险,实现绿色发展。

2.提升智慧环保监管效能。启动建设“*区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一期工程已接入20家重点排污单位的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控数据和10个建筑工地的扬尘监控视频。通过“云监管”体系,实现了对污染源的实时监控、智能预警和非现场监管,执法工作的精准度大幅提升。

3.强化环境执法刚性约束。保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组织开展了“利剑2025”等系列专项执法行动。上半年,全区共出动执法人员800余人次,检查企业450余家次,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35起,处罚金额达280万元,有效震慑了环境违法行为。

4.营造全民环保浓厚氛围。结合“六五”环境日等重要节点,组织开展了环保设施公众开放、环保知识进校园、环保主题摄影大赛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覆盖群众超过5万人次。通过区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及时发布环境质量信息和环保工作动态,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挑战。

一是结构性压力依然存在。我区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传统产业占比较高,能源结构偏煤,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处于高位。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如何进一步降低环境负荷,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我们面临的长期挑战。

二是污染治理成效尚不稳固。夏季臭氧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我区空气质量优良率的关键因素。部分河道在汛期、枯水期等特殊时段水质仍有波动风险。一些已经完成的整改任务,其长效监管机制仍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防止污染问题死灰复燃的压力较大。

三是治理体系仍有短板。部门联动协作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在应对跨领域、跨区域的复杂环境问题时,信息共享、协同执法的合力尚未完全形成。基层环保监管力量相对薄弱,专业能力与日益繁重的监管任务不相匹配。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城乡接合部的污水收集管网,仍存在一定欠账。

三、2025年下半年工作计划

下半年,我们将以此次半年度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聚焦年度目标任务,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工作落实,确保圆满完成全年目标。

(一)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保卫战方面。重点转向夏秋季臭氧与秋冬季PM2.5协同控制。实施VOCs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完成剩余40家涉VOCs企业的治理工作。提前部署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对重点行业企业实施绩效分级和差异化管控。确保完成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30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6%以上的年度目标。碧水保卫战方面。确保*第二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工程于12月底前完工。启动*片区雨污分流改造二期工程,计划新建改造污水管网10公里。全面完成*河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并建立常态化管护机制。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争年底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60%。净土保卫战方面。完成全区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启动*地块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程项目,确保按计划节点推进。加强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推动建立小微企业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转运平台。

(二)坚决彻底完成督察整改任务。对照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方案的“倒排工期”时间表,对剩余6项整改任务实行“销号制”管理。区环委办将加大督查督办力度,确保所有问题于11月底前全部整改到位、验收销号。同时,组织开展“回头看”,对已完成的整改事项进行抽查复核,巩固整改成效,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三)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健全联动机制。完善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工作机制,强化与发改、经信、住建、城管、公安等部门的协作,定期会商解决重大环境问题,形成“一盘棋”工作格局。强化科技支撑。全面建成并运行“*区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实现数据整合、信息共享、业务协同。购置一批便携式快速检测设备,提升一线执法人员的快速反应和精准溯源能力。夯实基层基础。推动在各街道设立生态环境保护专职岗位,并组织开展系统性的业务培训,打造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的基层环保铁军。

(四)积极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继续深化环评制度改革,对符合产业政策、环保要求的重大项目,主动服务、提前介入。大力推广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和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以市场化手段激励企业主动履行环保责任,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大约剩余40%的内容被锁住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