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县事业编制干部培训班上的党课讲稿

时间:2025-10-14
字数:6540字
老文笔
复制下载

同志们:

您好,老文笔写作网

大家上午好!今天,很高兴能和在座的各位同志——我们*县事业编制干部的中坚力量和骨干精英们,共同参加这次培训班。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干部队伍的培养与建设,特别是对承担着全县教育、医疗、农技、文化等重要民生服务职能的事业单位干部队伍,寄予了厚望。今天,组织安排我来给大家上一堂党课,我思考了很久,想和大家交流的主题,是“强基固本铸担当,破局攻坚立新功”。

专注文笔写作网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检验我们发展成色、开启新征程的关键节点。在这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刻,我们每一位事业编制干部,都面临着新的考题和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新时代的大潮中找准定位、在新征程的赛道上奋勇争先?答案,就蕴含在“担当”二字之中。今天,我将围绕这一主题,结合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与同志们作一次深入的探讨。 您好,老文笔写作网

一、强基固本,铸牢“想担当、敢担当”的思想根基

干部干部,“干”字当头。但这个“干”,不是盲目地干、莽撞地干,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信仰、源于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强基固本,就是要为我们的“担当”注入强大的思想动力,筑牢我们“想担当、敢担当”的精神堤坝。

(一)深刻领悟“担当”的时代内涵与政治本色。什么是共产党人的担当?简单来说,就是在关键时刻能豁得出来、顶得上去,在平常时候能沉下心来、干得成事,心中始终装着国家的前途和百姓的冷暖。这种担当,是我们党从血与火的革命斗争中淬炼出的政治品格,是我们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路走来的制胜法宝。担当最闪亮的底色,是敢于斗争的非凡胆魄。回望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面对的是一穷二白的家底和气焰嚣张的外部封锁。当战火烧到家门口时,打还是不打?能不能打赢?毛泽东同志以其超凡的战略远见和政治魄力,毅然决断:“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他深刻洞察到,敌人是“钢多气少”,而我们是“钢少气多”。这股“气”,就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英雄气,就是共产党人为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挺身而出的担当气。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打出了国威军威,更打来了几十年的和平发展环境。这充分证明,担当,首先是一种舍我其谁的勇气和敢于胜利的豪气。担当最深沉的底蕴,是心系天下的为民情怀。北宋名臣范仲淹,一生坎坷,却始终坚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他出身贫寒,早年丧父,饱尝人间疾苦,这段经历让他对百姓的艰难有着切肤之痛。入仕后,他因直言敢谏、触动权贵利益,在短短七年内三遭贬谪。每一次被贬,对他而言都是一次政治上的重挫,但每一次磨难,都让他更加贴近底层、洞悉民情。他没有消沉,反而把被贬之地当作践行理想的战场,所到之处,修水利、办学堂、救灾荒,把抽象的“忧乐”情怀,转化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惠。范仲淹身上那股愈挫愈勇、为民请命的浩然正气,与我们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精神内核上是高度契合、一脉相承的。从革命先辈“打得一拳开”的斗争精神,到古代先贤“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担当”二字,承载的是对国家民族的无限忠诚,是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这既是历史的昭示,更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政治责任。

(二)精准把握“强基”的实践要求与核心要义。空有担当之心,而无担当之能,则心有余而力不足。强基固本,正是要解决我们“本领恐慌”的问题,确保我们的能力素质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能匹配我们肩负的重任。“强基固本”是干部教育培训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其核心要义在于打牢三个基础。第一,强化理论武装,筑牢信仰之基。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学习这一科学理论,不是为了装点门面,而是为了“立根固本”,从中找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当前,我县正处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关键时期。面对产业转型、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一系列复杂课题,我们必须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局面中保持政治定力,看清方向、抓住本质、找准路径。我县近年来持续开展各类专题培训和党性锻炼工程,例如在2020年就曾举办46期培训班,培训干部达3575人次,目的就是引导广大干部依靠学习走向未来。第二,增强党性修养,筑牢忠诚之基。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作为事业编制干部,我们同样是党的干部,同样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要始终把对党忠诚摆在首位,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这种忠诚,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要体现在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县委工作要求的实际行动上。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锐利武器,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近年来,我县纪委监委持续从严从实抓好党员干部的纪律教育和廉政教育,举办了多场专题培训,就是要让大家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确保我们的队伍始终纯洁、始终有强大的战斗力。第三,提升履职能力,筑牢本领之基。事业编制干部是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我们的专业能力、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一名好医生,能挽救生命、守护健康;一名好老师,能点燃梦想、改变命运;一名农技员,能指导生产、助力增收。因此,强基固本必须聚焦主责主业,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发扬“挤”和“钻”的精神,既要向书本学,也要向实践学、向群众学。县委组织部近年来多措并举提升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质效,比如创新“课堂+实践”的教学模式,搭建实践交流平台,选派干部到乡村振兴、重大项目一线挂职锻炼,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在火热的实践中增长才干,成为本领域的行家里手。只有业务精湛、本领高强,我们的担当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从“想担当”变为“能担当”。

二、破局攻坚,磨砺“能担当、善担当”的过硬本领

如果说“强基固本”是“练内功”,那么“破局攻坚”就是“上战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我们练就一身本领,不是为了孤芳自赏,而是要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上,冲锋陷阵、建功立业。

(一)在深化改革中破局,锤炼勇于创新的担当锐气

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尤其需要通过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社会活力。事业单位改革,就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是检验我们担当精神的“试金石”。过去,一些领域存在的“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构臃肿、效率不高等问题,制约了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就是要优化资源配置,理顺内外关系,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最大限度地释放发展潜能。这必然会触及一些既有格局和利益,需要我们有“敢啃硬骨头”的勇气。比如,有的地方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将大量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将公益性事业单位优化整合,盘活了编制资源,提升了服务效能。近年来,我县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例如,去年,我县积极推行“代建制”确保农房安全的做法,以及“四招”推动新媒体赋能乡村振兴的经验得到了上级推广;探索出的婚恋家庭纠纷“*”闭环化解工作法,被评为全省首批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这些成果充分证明,我县的干部队伍是有改革锐气和创新能力的。下一步,面对事业单位改革的深水区,希望在座的各位同志,要主动适应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要立足本单位、本系统实际,深入思考如何优化职能、如何创新管理、如何提升服务,争当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而不是“评论员”和“旁观者”,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用我们的担当和智慧,为全县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在推动发展中攻坚,扛起服务大局的担当重任

担当作为,最终要靠发展成果来检验。作为*县的一分子,我们的工作不能只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必须胸怀大局、服务大局,把本职工作放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棋盘中去谋划和推进。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们必须拿出决战决胜的姿态,全力冲刺,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一是要在服务产业发展上攻坚克难。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我县立足资源禀赋,确立了以肉牛、天麻、罗汉果、茶叶、食用菌等为代表的特色优势产业。这些产业要从“有”向“优”、从“大”向“强”转变,离不开在座各位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农业农村系统的同志,要深入田间地头,把最新的种植养殖技术送到农户手中;科技部门的同志,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在精深加工、品牌打造上寻求突破;市场监管和商务部门的同志,要帮助企业拓宽市场渠道,让我们的优质农产品走出*、走向全国。每一项技术难题的攻克,每一个市场渠道的打通,都是一次“攻坚”,都需要我们拿出担当的姿态,主动靠前服务。二是要在推进乡村振兴上攻坚克难。*县作为曾经的脱贫攻坚主战场,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在脱贫攻坚期间,我们整合了巨额资金,实现了5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超过2.4万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并大力推进了“组组通”公路、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当前,我们的中心任务已经转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教育系统的同志,要着力提升农村教育质量,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卫健系统的同志,要建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防止群众因病致贫返贫;文旅部门的同志,要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任务更重、要求更高,这是一场新的“攻坚战”,需要我们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仗接着一仗打。三是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攻坚克难。事业单位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力军。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在对更优质的教育、更可靠的医疗、更丰富的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近年来,我县在民生领域持续发力,比如成功创建了三级甲等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持续开展教育系统各类培训,教师队伍素质不断增强。这些成绩来之不易。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我们的公共服务供给还存在一些短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一个一个去研究,一件一件去解决。这正是我们事业编制干部“立新功”最直接、最广阔的舞台。

(三)在服务群众中实干,践行人民至上的担当情怀

担当,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而是俯下身子、脚踏实地地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看一个领导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这种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最终要体现在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扎实服务上。全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比如,主动放弃大城市工作、毅然回到家乡*贫困山村的黄文秀同志,她把最好的年华献给了脱贫事业,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再比如,面对千米悬崖阻隔,带领村民用最原始的工具,历时七年凿出一条“天路”的*村支书毛相林同志,他用“愚公移山”般的执着,展现了“天塌下来也要顶住”的硬核担当。还有“樵夫”书记廖俊波同志,他常说:“只要为了发展、为了群众就大胆去干,有责任我来担!”他走到哪里,就把发展带到哪里,把温暖送到哪里,是新时期干部担当作为最生动的写照。这些英雄模范的事迹感人至深,他们之所以能干成事、赢得百姓爱戴,根本在于他们心中始终装着人民。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担当必须带着温度。我们要学习他们这种“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境界,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群众的家长里短当作自己的家事。要多到基层走一走,多到群众家里坐一坐,听听他们的心里话,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我县近年来积极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大力发展志愿服务,就是要引导广大干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我们心里装着群众,真心实意为他们办事,就一定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凝聚起推动发展的磅礴力量。

三、健全机制,营造“护担当、促担当”的浓厚氛围

担当精神不是天生的,既需要干部个人的自觉磨砺,更需要组织层面的精心培育和有力保障。要让“想担当、敢担当、能担当”成为广大干部的自觉追求和普遍状态,就必须建立健全一套科学有效的制度机制,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

(一)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为担当者撑腰鼓劲

严管是最好的厚爱,信任是最大的激励。一方面,要坚持“严”字当头。要加强对干部的日常监督管理,对那些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躺平式”干部,要及时提醒、严肃批评,甚至坚决调整。我县过去实施的“亮剑问责工程”,就体现了从严管理干部的坚定决心。另一方面,更要体现“爱”的温度。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必须善于爱护干部。对敢于担当的干部,组织要成为他们最坚实的“靠山”。要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准确把握政策界限,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错误,同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要为敢闯敢试者“开绿灯”,为担当尽责者“兜住底”,旗帜鲜明地为他们撑腰鼓劲,决不能让干事的人“背锅”,让流汗的人再流泪。

(二)树立实干实绩导向,让有为者有位有得

用什么样的标准选人,就会带出什么样的队伍;有什么样的用人导向,就会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要让担当成为一种风尚,就必须让担当者得褒奖、有前途。要打破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的陈旧观念,建立健全以实干实绩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要把干部在推动发展、深化改革、服务群众等急难险重任务中的表现,作为评先评优、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谁在关键时刻豁得出来、顶得上去,谁在平时工作中干得成事、群众公认,组织就应该为谁喝彩,就应该把谁用到更重要的岗位上。近年来,我县在干部教育培训的预算和绩效目标设置上,都明确了社会效益和群众满意度等指标这本身就是一种鲜明的实绩导向。要通过公正的考核、合理的使用,在全县干部队伍中形成“有为者有位、能干者能上、优秀者优先”的良好政治生态。

(三)加强实践淬炼平台,促担当者能干会干

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安逸的环境也练不出过硬本领。担当作为的能力,是在一次次应对复杂局面、解决棘手问题的实践中“事上练”出来的。范仲淹屡遭贬谪,却在逆境中积累了丰富的基层治理经验,成就了一番事业。我们培养干部也是一样,要有意识地把他们放到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去磨炼。要多给年轻干部压担子,让他们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多接几个“烫手山芋”。在实践中,他们的肩膀才能越练越宽,腰杆才能越练越硬,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才能不断提升。我县通过建立“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实训基地”、实施“村干部学历提升行动”,以及鼓励“干部上讲堂”分享实践经验等方式,就是旨在搭建更多实践淬炼的平台,让广大干部在经风雨、见世面中壮筋骨、长才干,真正成长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人才。

同志们!

历史的画卷,在砥砺前行中铺展;时代的华章,在接续奋斗里书写。从范仲淹“忧乐天下”的千年情怀,到革命先辈“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誓言;从黄文秀、毛相林、廖俊波等新时代楷模扎根泥土的奉献身影,到我们*县在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改革创新中涌现出的一批批先进典型,担当精神犹如一束光,穿越历史,照亮未来。

今天,时代的接力棒已经传到我们手中。身处伟大的新时代,我们既是幸福的见证者,更是责无旁贷的建设者、奋斗者。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志,都能以此次培训为新的起点,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强基固本的内在动力,转化为破局攻坚的实际行动。让我们拿出那股“钢少气多”的拼劲,拿出“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担当,在各自的岗位上,甩开膀子、迈开步子,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每一项工作,用实实在在的业绩,擦亮共产党人的金字招牌,共同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我的党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