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在2025年全市教育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大会,主要任务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的部署要求,总结近年来我市教育工作,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砥砺奋进,加快推进教育强市建设,为*绿色崛起迈向新高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刚才,我们共同观看了*教育工作专题片,回顾了过去几年我市教育事业走过的不凡历程,取得的显著成绩。*同志对《关于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的实施意见》作了解读,*区、*县的负责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这些都反映出我市教育战线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扎实有效的工作成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长期以来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全市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慰问!向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省教育厅等省直部门、*等兄弟市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当前,*正处在推动绿色崛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教育支撑、更加渴求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全市上下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坚持从政治上看教育、从民生上抓教育、从规律上办教育,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奋力开创我市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深刻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在坚定正确方向中铸魂育人
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方向问题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要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确保教育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一)必须把稳思想之舵,巩固理想信念根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着力打造一批精品课程和优秀教师团队,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善于把“*革命老区”这一最宝贵的红色资源,转化为铸魂育人的生动教材,组织广大青少年走进革命旧址、走进田间地头、走进工厂车间,在亲身实践中感悟思想伟力,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引导他们立报国强国大志向、争做挺膺担当的奋斗者。
(二)必须践行“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和国家民族的未来。要坚持德育为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要提升智育水平,深化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培养独立思考、创新创造的能力。要强化体育锻炼,严格落实每天校内体育活动时间,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要加强美育熏陶,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要崇尚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要全面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形成强大育人合力,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深刻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在促进公平优质中普惠民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热切期盼,持续加大投入、优化供给、补齐短板,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一)优化资源配置,破解发展不均衡难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市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必须坚持全市“一盘棋”思想,统筹规划、精准施策。要科学调整城乡中小学和幼儿园布局,综合考虑人口流动、城镇化进程和学龄人口变化趋势,稳妥推进小规模学校优化整合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切实解决“城镇挤、乡村弱”的问题。要聚焦学段需求调配资源供给,精准测算学位需求,加快推进一批学校的新建、改扩建工程,有效增加优质学位供给。要加强跨学段动态调整和余额调配,建立灵活高效的资源调配机制,确保学位资源跟着学生走、跟着需求走,实现供需匹配更加精准高效,从根本上缓解“入学难”“择校热”等问题。
(二)提升基础教育水平,筑牢全民素质根基。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要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提质工程,推动各学段教育协调优质发展。学前教育要突出“普惠安全”,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面。义务教育要突出“优质均衡”,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师资、课程等优质资源共享,加快实现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的跨越,特别是*区、*县要全力以赴,确保2025年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省级督导评估顺利通过。普通高中教育要突出“多样特色”,深化育人方式改革,积极发展综合高中、特色高中,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成长路径和选择空间。特殊教育和专门教育要突出“关爱保障”,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改善办学条件,让每一个残障儿童都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三)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夯实教育发展第一资源。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要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一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四有”好老师。二要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加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教育家的培养力度,鼓励教师终身学习、不断进步。三要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要加大对乡村教师的政策倾斜力度,在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同时要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
(四)筑牢校园安全防线,营造和谐稳定育人环境。安全是底线,没有安全,一切都无从谈起。必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紧抓实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工作。要压实学校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对校园食品安全、校车安全、消防安全、校舍安全等进行常态化、拉网式排查,坚决消除安全隐患。要高度重视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持续深化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自然灾害等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提升学生自救自护能力。要坚决防范和遏制校园欺凌、性侵等恶性事件发生,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早期预警、事中干预、事后疏导的全链条工作机制。要加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护,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动态,构建家、校、医、社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广大学生成长打造一个安全、阳光、和谐的成长环境,让学生安心、家长放心。
三、深刻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在服务发展大局中彰显担当
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同向同行。必须自觉把教育事业融入全市发展大局,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一)强化科教融通,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作为科技、人才的交汇点,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肩负着重要使命。要聚焦我市“*+*”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支持*职业技术学院、*技术师范大学*校区等高校,围绕我市产业链布局,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打造一批优势特色专业集群。要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和企业共建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学院等平台,推动更多创新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从校园走向产业园。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引导高校瞄准产业技术瓶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源头活水。
(二)强化产教融合,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产业发展,关键在人。要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突出职普融通,打破学历“天花板”,探索“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培养模式,为不同禀赋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成才通道,搭起人才培养的“立交桥”。要抓好专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实现校企精准对接、协同育人。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培养一大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有效夯实*的人才底座,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强支撑。
(三)强化教育对外开放,为区域发展合作增添新活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教育对外开放成为推动区域发展合作的重要力量。要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鼓励本地高校与国外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联合培养、学术交流等项目,提升本地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同时,要推动本地教育“走出去”,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合作,输出优质教育课程和教学模式,提升本地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通过教育对外开放,促进区域间人才、技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区域发展合作注入新的动力。
(四)强化教育创新引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教育创新则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要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探索教育发展新规律、新模式。支持教育创新实践,推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同时,要注重培养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通过教育创新引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四、深刻把握教育的基础属性,在深化改革开放中激发活力
改革开放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用开放的姿态汇聚资源,不断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一)以改革破难题,释放发展新动能。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要坚定不移地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要深入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坚决扭转“五唯”顽瘴痼疾,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构建符合时代要求、富有*特色的教育评价体系。要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赋能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各环节,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要稳妥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坚持公益导向,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引导民办教育健康、有特色、高水平发展,形成公办民办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坚决破除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二)以开放拓格局,汇聚发展新资源。开放带来进步,合作促进发展。要主动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开放的姿态谋划和推动教育发展。要深化与*大湾区等发达地区的教育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经验和优质的教育资源,探索合作办学、共建课程、师资交流等多种合作模式,借力提升我市的教育水平。要深化纵向帮扶机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和对口帮扶单位的支持,用好用足各项政策资源。要深入实施“双百行动”,推动高校与县域、镇域深度结对,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引导教育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吸聚更多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为我所用。
(三)以保障强根基,凝聚发展新合力。办好教育事业,加强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全市各级党委要坚决扛起抓教育兴教育的政治责任,把教育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做到在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在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在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要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发挥好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深入实施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确保各项教育工作落地落实。
同志们,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加快推进教育强市建设,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奋力谱写*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助推*绿色崛起迈向新高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推荐阅读
社区中秋节活动策划书范文10-16
商家推广策划书范文10-16
企业网络营销策划书10-16
推销策划书范文10-16
音乐会策划书范文10-16
踏青活动策划书10-16
校园爱心公益活动策划方案10-16
2025大学生爱国活动策划书10-16
社团招新策划书范文10-16
防灾减灾工作方案10-16
最新文章
社区中秋节活动策划书范文10-16
商家推广策划书范文10-16
企业网络营销策划书10-16
推销策划书范文10-16
音乐会策划书范文10-16
踏青活动策划书10-16
校园爱心公益活动策划方案10-16
2025大学生爱国活动策划书10-16
社团招新策划书范文10-16
防灾减灾工作方案10-16